记者 吴卫群 见习记者 高晨辉
在全球大宗商品贸易格局加快重塑的关键时期,依托我国超大规模经济优势,上海正在以成为大宗商品国际交易中心、国际定价中心、风险管理中心和供应链枢纽节点为目标,全力构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多层次大宗商品市场体系。到2027年,上海大宗商品贸易规模力争突破10万亿元,以“上海价格”为定价基准的有色金属等大宗商品交易规模占全球交易量的比重进一步提升。
这是近日上海市商务委等五部门联合印发的《上海市大宗商品贸易转型提升三年行动方案(2025—2027年)》(以下简称“《行动方案》”)所确立的目标。
大宗商品贸易具有交易量大、资金密集、流动性强、价格波动大、期现价格联动等特征。西方掌握全球大宗商品定价话语权,全球大宗商品基本形成了“东方交易、西方定价、美元计价、期货基准”的格局,纽约、芝加哥和伦敦为全球三大大宗商品定价中心。
伴随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大宗商品贸易发展又正处于转型窗口期。一方面,地缘政治博弈重塑大宗商品贸易格局。西方国家不断加强对战略性大宗商品生产、贸易、储备的布局与控制,国际期货市场投机氛围渐浓,部分大宗商品价格出现异常波动。
另一方面,产业转型升级推动大宗商品需求结构变革。新能源汽车、信息通信、航空航天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蓬勃发展,将持续推升以铜、铝、镍为代表的传统有色金属需求;集成电路、人工智能等先导产业的兴起,也将不断凸显新兴金属品类的重要作用。
与此同时,能源绿色转型催生新型大宗商品贸易。石油贸易呈现长期下降趋势,据国际能源署(IEA)预测,全球石油供应将在2030年左右达峰,随后以约0.2%的速度缓慢衰减。而液化天然气(LNG)国际贸易则呈现加速发展势头,氢及氢基燃料的国际贸易也将催生新的能源贸易格局。
据了解,《行动方案》提出七个方面24项具体举措,特别是针对我国大宗商品期货和现货市场长期独立发展,且期货市场发达程度明显领先于现货市场,与国际“期现一体”的模式相比仍有较大差距,影响上海大宗商品交易功能发挥和国际定价权影响力的现状,提出要“深化大宗商品期现联动,扩大‘上海价格’影响力”。
一系列举措包括支持建立期现衔接的大宗商品市场、设立期现联动交割仓库,支持第三方机构独立开展大宗商品价格信息采集,编制和发布大宗商品“上海价格”,支持在金融要素市场开展大宗商品“上海价格”指数交易,推进现货交易中以“上海价格”为基准,进行报价与结算服务等。
而多元贸易商主体的培育,更是构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多层次大宗商品市场体系的基础。《行动方案》提出要推动大宗商品企业与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开展合作,培育具有采购、分销、加工、储存、配送等供应链服务能力的大宗商品贸易龙头集团企业。推动大宗商品交易服务平台强化市场服务能力,创新数字化供应链服务,更好集聚产业链上下游企业。
另外,《行动方案》提出支持大宗商品企业聚焦新兴产业领域加快海外资源投资布局,健全物流服务体系;支持建设海外供应链综合服务平台,为产业链上下游企业提供交易、数据、报关、报检等数字化服务,促进大宗商品贸易数字化、智能化、国际化发展。
当前,上海凭借长三角地区发达的制造业基础以及全球最大的国际海洋运输港口之一的优越地理位置,天然成为大宗商品物流和仓储的重要集散中心。同时,上海拥有上期所、上清所等国家级金融要素市场,在多层次大宗商品市场体系建设方面取得了显著成就。从交易规模来看,上海现货贸易量全年约8.2万亿元,位居全国前列。2023年,上期所成交22.27亿手,排名全球第10位;以欧冶云商、有色网、石油天然气交易中心等为代表的平台企业,已具备能级高、辐射力强、产业带动作用明显等特点。其中,11家平台年交易规模超过百亿元,7家超过千亿元。